田坤道粮油要争“鲜”生态生产理念摧毁粮油安全问题
近日,某品牌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冲上热搜榜,后厨工作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口罩和手套,掉到地上的食材直接放回原位,甚至在清洗抽油烟机的时候让清洗剂滴入油锅,这种种不规范操作竟出自外卖平台销量第一的商家身上,一时间将商家推上了风口浪尖,将食品健康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。
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,图省事、图盈利、图效率的不良商家屡禁不止,频繁爆发的食品问题,不仅警醒消费者擦亮双眼,也在时刻告诫各大饮食业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。粮油是生活的必需品,在消费的人“健康至上”的新时代,粮油产品实现产品升级,处处争“鲜”,将成为整个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优势。
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、山东、吉林、内蒙古、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,这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.4%,约95%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,这些产区也成为了各大粮油企业选购,甚至自建种植基地的首要选择。产区是品质好粮油的门槛,相比别的地方,这些“神仙”主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。
以东北产区为例,以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两省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,四季分明的天气特征情况有利于冻土的形成和淋溶作用的发生,让土壤层中的腐殖质和营养成分丰富,让粮食的耕作摆脱了对人工化肥的依赖,降低耕作成本的同时提升粮食作物的天然口感。
消费升级带动饮食业快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人类对于食品的诉求早已成“吃得饱”过度向了“吃得好”“吃得健康”“吃得新鲜”的高级追求,为满足消费者需要,食品行业的仓储能力和物流行业的“鲜送”技术均得到了十足的发展,在满足那群消费的人期望的同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赞誉,由此可见粮业的进一步发展,就需要在丰收之际占得先机。
目前看来,粮油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种植基地是保证丰收争“先”的一宝。为什么大多数的消费者和联营商更看重拥有自由基地的企业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部分企业拥有众多可以占据“先机”的优势:其一,自由基地提供了粮食生产的第一手情报,很少会出现非自由基地企业收粮不稳定的情况,这种不稳定体现在质量、价格、产量等方方面面;其二,自由基地在质量把控上相对更加到位,种植是粮业的源头,将源头把握在手的企业,产品质量的保障可以刺激消费者的选购欲望;最后,自由基地自带的优势属性与当今社会的产品需求高度贴合,更易形成品牌化,符合市场发展的预期。
1、加工争“鲜”:抢“先”丰收的鲜粮如果没有及时加工为成品,就毫无意义,在消费者的粮油选购过程中,新鲜的粮油产品永远更受青睐。就拿大米来说,新米和陈米的优劣势消费者心知肚明,如何分辨也是经验老到,即便陈米翻新也难道消费者的火眼金睛,直接影响销量甚至品牌的声誉。
加工争“鲜”是产供销一体化的,形成粮油完整产业链的企业的一大优势,这类企业具备种植——加工——销售的能力,从产地到加工周期短,效率高,成本新鲜程度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。
2、物流争“鲜”:与加工同样需要争分夺秒的,就是物流运输,及时科学的物流团队能够大幅度减少粮食损耗,保障长途运输过程中粮油产品的新鲜度,想要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好产品,各个环节不容有失,各种必要的成本也不能省。对于食品运输来说,自有物流团队永远是最好的选择。
除了以上两点,粮油的“鲜”还有更多要求,想要真正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需求,成为行业中的品质品牌,靠的不是品牌有多响,宣传力度有多大,而是货真价实的产品质量,这也是为何生态食品最近广受好评的原因。生态生产的产品理念,才是摧毁粮油健康问题的得力法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