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粮食物流新模式:运粮点对点 损耗显著下降
在当今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,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的粮食运输方式正经历一场为之振奋的变革。本报记者王明峰跟随运输队伍,亲身感受这场提升效率、降低损耗的“运粮革命”。
走进成都粮食集团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,映入眼帘的是繁忙的铁路专用线集装箱货场。龙门吊在宛如舞者般地穿梭,大货车有序地驶进驶出。司机梅洪在这片繁忙的工作中,显得异常熟练与从容。“老吴,箱号1406880,货位2线区。”他麻利地将车停好,迅速交接提箱数据,细致地确认每一个细节,保证小麦在运送过程中不出现任何损耗。
粮食是国家的根基,而物流效率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。随技术与模式的革新,成都粮食集团在粮食运输方面的“四散化”作业逐步施行,这一新模式的实施大幅度减少了运送过程中的粮食损耗,原本的损耗率从3‰降至1‰,每年可减少1500吨粮食的损耗。这不仅仅是个数据,更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餐桌的实际利益。
提升运输效率的关键点在于运粮路线的优化。通过点对点的运输模式,成都粮食集团将粮食运输的环节简化,不再经过冗余的对流环节,直接将粮食从产地送往需求方非常大地节省了时间与成本。在梅洪的驾驶生涯中,他深知每一代粮食的来之不易,倾心关注着每一次装载与卸货的细节,确保尽可能减少“路上的损耗”。对于他来说,让小麦顺利到达是他工作的底线。
在卸货环节,梅洪一丝不苟,确认没有遗漏后才把空箱拉回,通过全程的监控和管理,建立起了粮食运输的“安全网络”。这一连串的措施,使得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显得很重要,事业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视。
由此可见,粮食的流通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责任,更是一个系统工程。成都粮食集团不断强化与北方等粮食生产基地之间的合作,拓展多条联运线路,为四川各大粮食公司可以提供稳定、优质的物流服务。这种新开发的集装箱公铁水联运线成为了运输的“动脉”,大范围的应用于粮食流通。
但粮食的“湿粮不落地”表示的不单单是运输方式的转变。结合种粮大户、合作社等资源,成都粮食集团在崇州等地建立了产后服务中心,提供一条龙服务,做好从收割、烘干到质检、运输的全过程,力求为每一粒粮食提供最周到的保障。
模式的转变也在董事长易舟的规划中进行了具体落实。他表示,通过优化物流节点,相邻的主要生产区与消费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直接对接,这一制度的实施提升了粮食物流的整体效能,预计能够提升物流规模效应达50%。以全链条的视角,围绕“育耕购储加运销”,成都粮食集团正持续努力提升整体的储备、加工和流通能力,这不仅保证了四川的粮食安全,也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。
粮食运输的新模式不单单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对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。从田间到市民餐桌,涉及每一处细节。每一位参与这个系统的人,都在为节省资源,共同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努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