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48812】沐川永福:“纸”上得来终觉浅 书写绿色新答卷
截至2016年底,沐川县境内土法造纸厂千余户,涉及就业人口4000人,年产量约为9万吨。
十八大以来,永福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认真贯彻落实习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坚定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
从2017年2月初,永福镇陆续关闭335家土法造纸作坊,至此,土法造纸在永福镇销声匿迹。同时,4000人的产业转型,给永福镇党委、政府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——怎么样才可以让当地纸厂业主和竹农找到新的增收路径?
如今4年过去了,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生活,听他们说说自己的产业转型故事。
七月的早晨,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,碧空如洗下是一片连绵的青山绿树。永福镇椒子坪山上,一片片生姜长势喜人,远远望去,蔚为壮观。十几名工人正在地里除草,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。
罗明其家在永福镇新华村,今年竞选为新华村纪检组长。作为村上的常职干部,对于政策信息更为敏感。2017年,为发展集体经济,永福镇号召村民开展土地流转,积极引导、扶持村民因地制宜方便管理,在镇政府的指导下,罗明其在本村流转村民300亩耕地,开展特色生姜种植。
罗明其请了20余名工人,每天每人发放100元工资。罗明其谈到:“我请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,有着几十年的种植经验,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。”谈到未来,罗明其准备请示农业部门为其提供技术保障,与商场、超市谈合作,开展网络销售打开市场,打造生姜品牌。
夏季,茶农们进入收获季最后的繁忙,许多茶农忙碌到傍晚。其中星海村六组组长敖纯斌,家里种植了23亩安吉白茶。白茶茶味清爽,味丰富饱满,并且不像其他品种的茶,需要繁复的手法和工具来成就茶的独特风味和口感,白茶仅凭借阳光和风,简单炒制,就完成从树叶到好茶的美丽转变。
“我以前投资小纸厂,年收入大概在七万左右,是全家的收入来源。“敖纯斌谈到,后来关闭纸厂让他家失去经济来源。但政府一直引导他产业转型,并提供为期3年的5万元贷款贴息补助。于是,阴差阳错下,他选择了很适合当地地理和气候的茶叶新品种白茶。
白茶的种植也带动了附近的村民。据统计,全村有30多户村民参与白茶种植,这中间还包括4户贫困家庭。每年采茶期,龙华制茶厂都有专人来收。敖纯斌介绍,他将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,集中连片种植白茶,实现种、收、销“一条龙”。
巍巍青山的另一边,周仁玉每天都忙个不停,起床查看、搅拌猪食、水、清理粪便、给猪圈消毒......这些工作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。经过辛勤付出,去年共出栏生猪8头,纯收入2万元,今年又养殖了44头猪。
“这要感谢政府啊,又是帮我们指路子,又是给咱们提供产业贷款,给了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。”
原来,纸厂刚关闭时周仁玉也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。外出务工,无法照顾妻儿老小,发展产业,又没有启动资金。在政府的扶持下,他利用关闭纸场的补助和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,开始了转型之路。
“目前,最重要的是做好生猪的防疫工作。”周仁玉介绍,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他开始关注官方信息,学习猪瘟防控知识,严格的防控措施淘汰低产母猪,采取节本增效,有序出栏。为了进一步增加收,他还种植10亩竹笋,13亩绿茶,增加收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