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年前20万白俄难民逃亡到中国后代骄傲的说:我们是中国人
1924年的一个寒冷清晨,上海外滩码头上挤满了形容憔悴的俄罗斯难民。他们中有衣着褴褛的平民,也有身着军装的白军将领,更不可思议的是昔日的贵族。远处的轮船冒着阵阵白烟,仿佛在诉说着这些人逃亡的艰辛。
一位年迈的白俄老人颤抖着手,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,照片中一家人衣着华丽,笑容灿烂。而此刻,这位曾经的贵族只剩下这张照片和身上的一件大衣。
"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。"他用略带口音的中文对着身边的小孙子说道。谁能想到,这句话竟成了一个百年传奇的开始。这些漂洋过海的白俄难民,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?为何他们的后代会如此自豪地称自己为中国人?
1917年2月的彼得格勒,饥饿和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帝国之都。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,面包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。23日,一场声势浩大的席卷全城,数十万工人和士兵走上街头,高喊着"面包!和平!"的口号。
就在这一天,彼得格勒要塞的士兵举起了反抗的旗帜。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们纷纷响应,整个首都陷入了混乱。著名的沃尔琴斯基团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倒向了革命一方,这支曾经忠于沙皇的部队的转变,成为了二月革命的转折点。
三月初,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。一个由贵族和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匆忙成立。彼得格勒的街道上,人们欢呼雀跃,庆祝专制统治的终结。
然而,这种欢乐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。临时政府决定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,引发了更大的民怨。十月,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,推翻了临时政府。
白军将领德尼金在顿河流域组织起反抗力量。一时间,俄国陷入了全面内战。从1918年到1922年,这场内战席卷了整个国家。白军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,一度占据了优势,但终究是败于红军之手。
1920年11月的克里米亚,成为了白俄罗斯人命运的转折点。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,德尼金将军的部队已经退无可退。弗兰格尔将军下令组织大规模撤离。在寒风中,126艘船只载着军人、平民和他们的家属,驶向未知的远方。
这些逃亡者中,有一支队伍选择了向东方迁徙。他们穿过西伯利亚的荒原,横跨贝加尔湖,最终来到了中国的边境。在中东铁路沿线,一个个俄罗斯人的聚居点逐渐形成。
1921年春天,第一批白俄难民抵达哈尔滨。这座因中东铁路而繁荣的城市,成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落脚点。当地的中国官员和居民对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表示了同情和关怀。
在哈尔滨,一位名叫维克多·乌斯特洛夫的白俄音乐家在道里区开设了第一家俄式面包房。这家店铺很快成为了白俄社区的联络点。每到周末,这里都会飘出面包的香气和悠扬的俄罗斯民谣。
随后的几年里,更多的白俄难民陆续抵达中国。他们有的选择了上海,有的去了天津,还有一些人在大连安家。这些城市慢慢的变成为了白俄难民重建生活的新起点。
1922年的上海,一艘名为"基辅"号的破旧轮船缓缓驶入黄浦江。船上挤满了衣衫褴褛的白俄难民,他们手中紧握着为数不多的行李,眼望着这座陌生的东方城市。
"不准靠岸!"上海工部局的官员站在码头上用英语大喊。这些难民只能在船上焦急地等待。当时的上海工部局担心难民潮会影响租界的治安,一度拒绝这批难民登岸。
这场僵持持续了整整三周。船上的粮食和饮用水即将耗尽,疾病也开始蔓延。一位名叫瓦西里·格罗莫夫的白俄医生站了出来,他用流利的英语向工部局保证,愿意为这批难民的行为担保。
这位医生的诚恳打动了工部局的官员。最终,工部局同意让1200名难民登陆,但附加了严格的条件:必须在三天内找到住处和工作,否则将被遣返。
在法租界,一位叫做亚历山大·韦尔托夫的白俄商人腾出了自己的仓库,收留了近百名难民。这座位于福州路的仓库,成了白俄难民的第一个栖身之所。白天,难民们分散到各处寻找工作机会;晚上,则挤在仓库里,聆听远方传来的俄罗斯民谣。
哈尔滨的情况则稍好一些。这座城市因中东铁路的修建本就有不少俄国侨民。1923年春,一批由400多名白俄难民组成的"教会合唱团"抵达哈尔滨。他们在道外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获得了临时住所。
当时的哈尔滨道台衙门专门成立了"俄侨事务局",协助这些难民安置。一位姓张的商人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几处房产,让难民们暂住。这些善意的举动,让白俄难民在异乡感受到了温暖。
在天津,白俄难民主要聚集在意大利租界。这里的房租相对便宜,而且当地的意大利领事对难民们比较友善。一位名叫尼古拉·彼得罗夫的白俄工程师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木工作坊,专门制作西式家具,为不少难民提供了工作机会。
1924年的一天,上海《字林西报》刊登了一则特殊的广告:「俄籍教师,精通法语、英语,愿教授语言或音乐,酬劳从优。」这则广告的主人是位曾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的女教师。为了谋生,许多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放下身段,从事各种工作。
这些难民中,有人当了馅饼店的学徒,有人在舞厅当乐手,还有人在马戏团表演。在生存面前,昔日的身份和地位都已不再重要。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这片陌生的土地,重新开始。
1925年的上海南京路,一家名为"莫斯科面包房"的店铺开张了。店主是一位名叫伊万·索科洛夫的白俄面包师,他用祖传的配方制作面包和点心,很快就赢得了上海人的青睐。
"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。"索科洛夫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面包和点心的制作的过程。每天清晨四点,这家店就飘出阵阵香气,不少中国顾客专程来买他的列巴和黑面包。
在哈尔滨,一位名叫娜塔莎·伊万诺娃的白俄舞蹈家开办了第一所芭蕾舞学校。她的学生中,有不少是中国女孩。这些年轻的学生们不仅学习芭蕾舞技巧,还跟着老师学习俄语和欧洲礼仪。1926年春天,她们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上演出了《天鹅湖》选段,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。
天津意大利租界的卡尔波夫咖啡馆,成了中俄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。这里不仅供应正宗的俄式咖啡和点心,还经常举办音乐会和诗歌朗诵会。一位叫做米哈伊尔的白俄诗人在这里认识了中国女子李芳,两人相恋并结婚,他们的故事在当时的天津传为佳线年,上海的《申报》刊登了一则特别的新闻:一批白俄医生在虹口开设了一家"俄侨诊所"。这家诊所不仅为侨民服务,也为当地居民看病。主治医生谢尔盖·波波夫精通中医,他将西医技术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独特疗法,受到了病人的欢迎。
1930年代初,一些白俄难民的子女开始和中国青年组建家庭。在上海的一座东正教堂里,举行了第一场中俄混血儿童的洗礼仪式。主持仪式的神父说:"这一些孩子,既有斯拉夫人的特点,也有中国人的气质。"
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,一家名为"北方明珠"的照相馆也见证了这段历史。店主鲍里斯和他的中国妻子王玉珍,专门为这些混血家庭拍摄全家福。照片上,东方面孔和西方面孔和谐地融合在一起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当消息传到上海时,"莫斯科面包房"的老板索科洛夫立即在店门口贴出告示:"为抗战将士免费供应面包"。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了其他白俄商家的响应。
1938年春,一个由30多名白俄青年组成的"抗日义勇队"在上海成立。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。队长阿列克谢·伊万诺夫是位出生在哈尔滨的白俄后裔,他用流利的中文说:"保卫中国,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园。"
天津的白俄社区也经历了重大考验。日军占领天津后,主动招募白俄难民充当翻译和顾问。一位名叫尼古拉·库兹涅佐夫的白俄教师,带领学生们秘密将大量重要文件转移到安全地带,使其免遭日军破坏。
哈尔滨音乐厅的白俄乐手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立场。每当被要求演奏日本军歌时,他们总是以"乐器需要维修"为由推脱。而在私下的演出中,他们经常演奏中国民间曲调,以表达对中国的支持。
1943年,一批在上海的白俄青年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。这中间还包括著名的混血儿童演员利娜·西尔金娜。她在申请书中写道:"我出生在中国,长大在中国,中国就是我的祖国。"
1945年抗战胜利后,这些白俄难民的命运再次来到转折点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留在中国,继续与中国人民一起建设新生活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一份由500多名白俄代表签署的公开信表达了他们的心声:"我们愿与中国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。"
1949年,"莫斯科面包房"的第三代传人瓦西里·索科洛夫正式获得了中国国籍。这位在上海出生长大的白俄后裔,已能用标准的上海话和顾客讨价还价。他将祖父传下来的面包配方与中式点心技艺相结合,创造出了独特的"中俄面包"。
1952年春节,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。由白俄后裔谢尔盖耶夫编排的《红灯记》芭蕾舞版本首次亮相。台上的舞者们穿着中国传统服装,用西方芭蕾的形式演绎着中国故事。这场演出成为了中俄文化交融的典范。
1960年代,第一批白俄移民的孙辈们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。在上海的一所中学里,一位名叫安德烈·王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:"我的爷爷来自圣彼得堡,但我的根在中国。每当过年时,我们家既包饺子,也会烤传统的俄式面包。"
哈尔滨的"北方明珠"照相馆,如今慢慢的变成了了一座小型博物馆。馆内保存着数百张中俄混血家庭的老照片,记录着这段独特的历史。现任馆长鲍里斯·王经常为参观者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。
2000年,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修复完工。在开幕仪式上,一群白俄后裔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中俄两国的民歌。其中一位歌手是当年那位芭蕾舞教师的曾孙女,她用俄语和中文演唱了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和《茉莉花》。
2010年,上海世博会上,一个特别的展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展览记录了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百年历程,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。这中间还包括第一代移民带到中国的传家宝、手写的食谱、乐谱,以及他们子孙后代在中国的生活影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