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的“小秘密”:逛了几十年也从来没发现网友:被骗了这么久
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,几乎每次我们去超市,都会发现很多商品在打折。如果到了节假日,各种大折扣、大甩卖更是层出不穷。有些妈妈党们看到这些活动更是两眼放光,是时候大采购了!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超市经常有促销活动?逛了这么多年超市,谁能清楚地知道超市里的各种秘密和“潜规则”?
此前,美国《读者文摘》杂志曾发表文章,揭露隐藏在美国超市里的秘密,有些与我国的情况非常相似。为此,相关专家对每一个秘密进行了分析和解释。根据专家解释:“如何摆放商品是超市的经营销售的策略,把商品摆放在不同的位置,也可以大幅度增加销量。”
如果你想在超市里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,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超市标签上写着“大红”字的地方。那里的商品可能不是超市里最实惠的商品,也就是说那些特价商品。比如,一袋零售价3.3元的饼干连续三包销售,标明特价10元。不常购物、不熟悉商品的价值的顾客,往往以特价购买,这是必然的。
实际上,大型超市的促销计划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的。特价商品经常变动,或固定一天作为打折日,以增加客流量,增加促销品的销量。或者,某一种蔬菜随意涨价,会导致注意到价差的人转投其他品种,而没有注意到涨价的人则要承担溢价。
超市里也有这样的“潜规则”,即通过一两种产品的低价吸引消费的人。但事实上,除了这两款产品,与之配套的别的产品的价格也不会那么低。超市利用低价商品带动其他商品销售,已成为惯例和“潜规则”。
众所周知,近年来,即使在淘宝、京东等平台的“垄断”下,也有一个叫拼多多的平台仍然崛起。那么各位明白,为什么拼多多能在短短4年内赢得7亿多用户?其实原因很简单:拼多多平台上卖的东西很便宜。
其实,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,只要仔细看,都能发现几乎所有的消费的人都喜欢买“实惠”的东西。还记得,一位心理专家曾经分析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消费者购买心理:消费者想要的不是便宜货,而是一种赚到便宜的感觉。
此外,超市还经常利用心理学上的“晕轮效应”来降低食品、杂物等日用品的价格。经常会有“一买一送一”等促销活动,给顾客视觉上的满足感,给人一种超市相对便宜的印象。但事实上,这种“买一送一”的促销品也有一些招数,因为超市往往“先提价,再赠送”。换言之,消费者其实就是花了两种商品的钱,买到了两种商品。事实上,并不是买一送一。
在商品陈列方面,超市也有许多“玄机”。为增加这一些产品的曝光度,超市会将生产日期前生产的牛奶、饮料等食品平行摆放在顾客眼前。比如,入口处的商品往往是消费的人最便宜、最实惠的,因为很多人进入超市后会忽略入口处的货架,直接去更深的地方。在货架上,摆得高、比较显眼的商品,往往是同类商品中价格较高、利润较大、价格相对较实惠的商品,这些商品摆在底层货架上,消费者不容易看到的地方。
根据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在超市里,与消费者眼睛(视线)平齐的产品销量最好,能增加70%的销量。这也是超市购物的最佳场所。之后,齐腰并平行于消费者的膝盖位置。这些位置的产品营销售卖情况非常好,当然,这一些地方的商品利润也比较大,毕竟,超市也需要赚钱。
此外,最好还是不要购买摆卖的商品,这种交易方式也叫裸卖。超市空气流通不畅,人多,食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不卫生。应该尽可能购买袋装或有包装的食品,记住“好货沉底”的原则。相关调查显示,早上8点至9点,超市人流最少,但蔬菜、鲜肉和海鲜最新鲜。晚上8点以后,超市的人最多,但菜不是很新鲜,打折销售也已经开始。
就食品而言,只要是打折促销,一定不是新鲜的,尤其是熟肉和豆制品,一定要小心购买。所以如果去超市,尽量在早上去。超市也有一些产品二次包装的情况,也就是说,对即将过期的产品做重新包装,或者用肉代替肉泥,用肉丸代替肉泥,更换冻肉等等。对于二次包装,利润是正规超市的3倍。(如超市平均利润为10%,生鲜食品亏损占40%。只要损失减少20%,利润就能够达到30%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