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礼有四不随”别管好不好意思这四种礼不要去没有一点意义
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烦恼,那就是之前很久没有联系过的同学,突然给自己发了一条消息。
仔细一看,竟然发现这是一条邀请信息,让自己去参加他们的婚礼或者是其他的喜事。
原本对方的这些好事能够通知到自己这里,让自己也能跟着“沾一沾喜气”,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可是令很多人“头疼”的是,自己的一句祝福,只有和礼金一起过去的时候“价值”最高。
有很多仍未结婚的年轻人,已经掏出了好几千元的礼金,而自己的婚期又是“遥遥无期”,根本不了解什么时候才能回本。
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这四种礼我们是可以不用随的,大家仔细的对应一下,没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省下很多随礼的钱。
随礼这个事情由来已久,早在我们的祖国有文字记载的时候,就已经将古时候的“随礼”文化记录了下来。
随礼和收礼的双方,都可以通过这一件小事,联络和加深感情,甚至能让常年有不愉快的人从此“一笑泯恩仇”。
在过去,农村随礼的习俗比较盛行,在礼金的数额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限制,一般就是跟着大多数人随礼的金额一样就可以。
在随完礼之后,就可以尽情的观看整个婚礼的流程,期间还有吃不完的瓜子、花生,讲究的就是一个热闹。
在当时,有很多人就算是和喜食的主家并不认识,同样会随上一个“大众”礼,目的是为了能够“蹭上”一顿流水席,和全村的人们一起热闹一番。
这样的习俗发展到了现在,有很多人依然是为了“吃一顿席”,才去随上一笔份子钱。
毕竟现如今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比较枯燥,像是这样一场菜品丰盛的“热闹宴会”,可谓是可遇不可求。
前面我们提到了,在先秦时期,就已经有关于随礼方面的记载了,可见当时的随礼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了。
令大家最为好奇的是,在古代货币价值没那么高的时候,都是拿什么当作随礼的“份子钱”呢?
先秦时期的时候,人们的生产力有限,能够产出的粮食有一些时候甚至都满足不了自己的一日三餐,更加不用说拿来喂养牲畜了。
这样就会导致大众的生活里,肉食是非常稀缺的一种食物,自然就显得十分珍贵。
于是就有很多人把肉食当作最好的礼金,送给那些自己的朋友们,收到肉食的人会在适当时候进行回礼。
现在我们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的肉类能够说是多种多样,就连过去十分昂贵的牛羊肉,现在都已经是平民可以消费起的肉类。
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,能够把肉食当作礼物赠送的,大多数都是一些贵族,而且不一样的等级的贵族,能够收到的肉食都有一个专门的标准。
就比如说一整只羊,这得是当时上大夫以上级别的贵族,才会在随礼时见到的肉食。
毕竟在那个时代,让一个小贵族一下子拿出一整只羊当作礼物,可会给他们一家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要知道,古代的交通并不便利,车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。
古代的车马二者价格都十分高昂,后续的“养护”费用同样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,和我们现代的豪华品牌的汽车有些类似。
经过这样的类比,我们就能知道,车马的价值有多高,能够把车马当作礼物随出去的,对方一定是自己十分重要的人。
然而讲究“有教无类”的孔子,却对此做出过不同的选择,将自己的一匹马随给了一个陌生人。
孔子作为礼的传承者,就选择为该店主进行吊唁,结果被店主的家人的哭泣给打动,决定把一匹马作为礼物送给这家人。
送衣被的原因,同样与当时的生产力有关,人们更多的是需要足够的粮食,对于种植棉花或者其他的可以帮助保暖的作物,并没有太多的精力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可以帮助人们保暖的衣被就成了一种“奢侈品”,有些家庭甚至一辈子就只有一套像样的衣被,生活过的十分艰苦。
于是当其他人随礼的时候,送给自己一套衣被,就能让自己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寒冷的冬天,或者通过给这套衣被做修改,让全家人都能有过冬御寒的物品。
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遇到过,自己随出去的礼,在自己家举办喜食的时候,并没有收回来多少,让自己后悔之前随了这么多礼。
其实在平时,我们随礼虽然是为了祝福他人,但是一些不必要或者根本得不到回报的礼,完全就可以直接不随。
在进入社会后,我们才知道,有很多人并不是书上的美好故事一样和善,反而会遇到很多人会在处处针对自己,有些甚至还会明确说出看不起自己。
让自己就算是花了一笔钱想要维护关系,可是依然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,反而根本就没有给自己回礼的打算。
我们在社会上遇到的不会全是坏人,他们并不会害我们,但是却会因为一些“无意间”的举动伤害到我们。
有一些朋友在收到我们的礼之后,在面对我们对他们的邀请时,没有一点的表示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自己之前随给他们的礼“打了水漂”。
这笔钱现在我们是要不回来了,但是却能让我们认清了他们,以后才能在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再“走弯路”。
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人,感觉和他们的关系处的非常好,但是真到了“关键时刻”,根本不会和自己分享。
遇到有这样的喜事,我们就可以完全“不管不顾”,之后一样能不用去打听这件事。
其实这样的情况大家最容易分辨,像是那些一年举办好几次喜事,每次都会大摆筵席、请客收礼的行为,我们本来就会对这些有一些抗拒心理。
我们在遇到这一种的事情时,其实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自己拒绝他人,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关系。
毕竟他们在多次邀请自己的时候,就已经是在不断的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,要知道这些道理大家可都懂。
现在年轻人们能够说是对于随礼这件事“深恶痛绝”,自己既不想为了随礼的事情“斤斤计较”,也不希望他人在参加自己的婚礼时“左右为难”。
有些年轻的新人们,逐渐选择了一种“新式婚礼”,那就是参加婚礼不用随份子钱。
但是能参加这样婚礼的人们,大多数是新郎新娘较为要好的亲人朋友,他们就希望来的人们是真心祝福他们。
在这样的婚礼下,大家虽然不用掏份子钱,但要每一个参加婚礼的朋友“出力”。
比如说帮助新人维持一下婚礼秩序,在需要人们欢呼鼓掌的时候就不能再做“i人”,要起带头作用。
在这样的婚礼模式下,人们就更看重婚礼的本身,同时能为两位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,让新郎新娘还有参加婚礼的每一个人,都能有一个难忘的经历。
但是在场所有人都会被赠送一张“礼金卡”,有了这张卡之后,同样以后就不能收两位新人的礼金了。
不过这个想法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弊端,那就是已经随过的礼是不是就收不回来了。
关于是否要用这个想法,大家还需要仔细的考虑清楚,如果自己真的已经送出了几千块的礼金,直接大手一挥,宣布和之前的礼金两清的时候,还是会有一些“肉疼”的。
随礼这个习俗,早在我们先秦时期,就已经有明确的文字记载,并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,逐渐形成了我们现代的随礼文化。
至于一些完全没必要的喜事,我们在考虑清楚后,就可完全不去参加甚至不随礼金,没有过大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