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高发!3人吃这鱼中毒!紧急提醒:不购买、不食用
河豚一年四季均可导致中毒,因每年2-5月为河豚卵巢发育期,毒性较强,肝脏在春季产卵期毒性也最强,所以春季河豚最肥美的时候,正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期。
2022年1月11日下午,一辆120急救车匆匆赶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。林先生因食用河豚鱼后感恶心、呕吐、头晕,被紧急送医。根据之前与120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接情况,在简单了解病情之后,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立即给林先生进行洗胃导泻、吸氧等对症处理。
然而,病情进展十分迅速,在接受专业的治疗期间林先生忽然出现昏迷、氧饱和度下降、瞳孔散大等危险表现,急诊科立即给予紧急气管插管、机械通气、床旁血灌治疗等对症抢救治疗,后收入急诊监护病房继续治疗。
“林先生还算是幸运的,救治比较及时,否则后果很难想象。”急诊科副主任李增攀说。
来自惠州的范先生是位餐馆老板,去年4月下旬,朋友送了他一条河豚。范先生自行加工后食用,觉得比较腥,仅吃了一点就放下了。半小时后,范先生感觉手脚发麻,活动不便,说话、呼吸都有点困难,忙叫家人驾车直奔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。
急诊医生赶紧给予范先生紧急气管插管后,直接送到ICU抢救。据医生介绍,当日凌晨患者入院时,自主呼吸基本停止,昏迷,四肢软瘫。
2016年5月,深圳宝安西乡街道发生了一起食用河豚中毒事件,虽然事发后当事人被紧急就医,但仍然不治身亡。
根据西乡街道办通报,当事人冯某从集贸市场鱼档购买河豚后至某食府来加工处理。食用后即出现了中毒状况,一直昏迷不醒被送往宝安人民医院进行急救。到达医院时,冯某已无了自主呼吸,医院方面做了抢救,但终因中毒过深,于24日晚9点离世。
这种致命的河豚毒素,不管怎么清洗,或是把厨房里煎炸烹煮等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,都不能将其毒素破坏。
再者,河豚家族很庞大(全球大约有121种,中国沿海就有40多种),品种不同,带毒的部位也不一样。
通常来说,河豚的皮肤、内脏、卵巢、肝脏全是毒素。有些种类的河豚,鱼肉里并没有河豚毒素,但被杀死后,内脏中的毒素却可能渗入肌肉。
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,会迅速麻痹人类的神经系统,所以中毒的人会全身麻痹、瘫痪、头晕头痛、恶心呕吐、血压下降、呼吸困难等,严重的会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,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,发病后4-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,最快是1.5小时。
一旦中毒,一定要尽快,1个小时内就医,通过肠道灌洗等治疗来清除毒素,千万别耽误救治的最佳时机。
此外,目前临床上就没有特效的解毒药,医生往往只能帮患者催吐、洗胃、大量补液、导尿等,尽快地排出毒素。统计显示,河豚中毒是全国动物类食物中毒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,病死率非常高。
不过,由于太多人“偷着吃”,到了2016 年,国家农业部和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《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》,给人工养殖的“红鳍东方鲀”和“暗纹东方鲀”这两个品种解了禁。
此次解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禁,并不允许市场上售卖河豚活鱼及整鱼,只能是经过加工的河豚鱼。
养殖河豚鱼可食用部分为皮、肉可带骨。精巢(鱼白)、鱼卵、眼、肝脏等部分仍不可售卖,加工部位的废弃物需妥善处理。
也不是任何人想养就养,想卖就卖,想加工就加工,该通知对河豚养殖基地、加工公司、加工人员、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,河豚加工产品的包装上还要附带二维码,出了事能马上溯源追踪。
总之大家切记:不购买、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,不购买、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。
事实上,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,如果个头太大,鱼的年龄一般也更老,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,而且还可能富集更多环境污染物。
个头太小的鱼,安全性虽没什么问题,可由于太小,很多鱼还没有长大成熟,体内的香气物质也比较少,吃起来没那么香。
大型肉食鱼类体内更容易蓄积重金属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,国际上的权威健康机构也建议不要吃鲨鱼、剑鱼、旗鱼、方头鱼等大型鱼类。
倒不是说小摊上的鱼一定不好,而是某些不正规的小摊贩,鱼的来源和品质都没法保证,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安全风险隐患,比如重金属超标、寄生虫等。
事实上,由于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,野生鱼可能更容易富集一些完全想不到的有毒物质。
比如,很多鱼会因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、小鱼小虾而在体内蓄积毒素,常见的有雪卡毒素、河豚毒素等,人一旦吃了,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。
很多人喜欢吃腌制的咸鱼。不过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已把中国式咸鱼列为第一类致癌物,一定要少吃。
不过,这也并不是说咱就完全不能吃咸鱼了。偶尔吃吃可完全,但一定要少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