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谈「佛系」的时代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技术思维或将淘汰
突然间,发现朋友圈、知乎上,铺天盖地在传「佛系」,连人民日报也报道了。才发现,又一个热词,被制造出来了。
两周前出差,路上打了个的,司机说:我在马路这边呢,得调头。我说:喔,那没事,前面有个天桥,我走过去吧,您等我。
那时大家宣扬的,是去北上广深,进BAT,华为,四大,宝洁、玛氏、联合利华,再不济出国考个研,回来进外企,年薪十万起。
考公务员也不错;国企特别舒服;各种「准一线城市」「超二线城市」「幸福感城市」悄然抬头……
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城市失望了。猝死,自杀,时有听闻。又有更多的人,在大城市打拼几年,带着不甘和黯然,又回到了二三线城市。
个人层面,「焦虑」成为了主流情绪。我们开始看到各种「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」「与生活和解」……
自媒体们也不写「努力」了。大家开始写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」「光努力是没有用的」。
上一个十年,大家遇上问题,会骂体制;这个十年,贫富差距扩大,阶层矛盾凸显,大家不骂体制,改骂「资本家」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工作就变得很无趣了:在哪里干活都是被剥削,干得好干得不好都是被剥削,再勤奋努力上进,也就是明年老板多买一辆特斯拉 —— 跟我有啥关系呢?
80后、90初的朋友,也许还会记得:10年前,中文网络上有一个词特别火,叫做「草食系」。
06年,日本作者深泽真纪提出「草食系」,指的是当时社会里,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族群。
他们性格内向,消费节俭,没有野心,没有远大目标,乐于过着安逸平淡的生活。名利地位?无所谓的。恋爱结婚?无所谓的。投资理财?也无所谓。有也没啥关系,没有也不要紧。
从宏观来看,日本的战后经济大概能分为两个大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1951 - 1974年,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9.1%,这是高速增长期;1975年以来,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,年均增长率跌至2.7%,这是平稳发展期。
而在第二个阶段中,由于日本长期占领美国市场,导致国内股票、地产价格攀升,经济泡沫越堆越大。90年代初,泡沫破裂,资产价格急剧下跌。
那么,你大概就能理解「草食男」是怎么来的了 —— 从小在经济繁华的氛围里长大,也没太多吃苦耐劳的压力,长大后,突然之间经济陷入低迷,风光不再,往前看,似乎也看不到未来。
工作呢?日本是一个「被设计好的社会」,极其看重资历,日本人崇尚的是「不出格」。一方面经济下行,一方面老龄化严重,自然更不可能让老年人为年轻人让位。
从1978年开始,差不多30年一个经济周期。到我们毕业的时候,这部分红利刚好消耗殆尽。于是,经济到达顶点,开始下行,而泡沫越堆越高。
但如果你现在还坚持这样做,你会发现:到了四十来岁,很多人,就会开始被企业抛弃。并且,出去之后,再也难找到别的工作。
为什么呢?很简单。行业永远是在变化之中的。任何一个行业,不可能既给你丰厚的待遇,又能让你干一辈子。只要某个行业处于上升期,很快就会有大量的人力供给扑上去,远超于需求。
以前也许还能干到50岁,现在可能是45岁,40岁,甚至在某些行业,30多岁,你就会感到公司的排挤。
行业下行的速度变快,往往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,新生行业上升、抬头的速度,也会变快。
很多事件发生的时候,我们很多人会觉得「这跟我有啥关系?」但为什么不能往前一步去思考呢?—— 这些往往就是某个细分行业发展的标志。
如果你不关注行业,当你惊觉「干不下去」的时候,你会发现,不但精力、体力比不过年轻人,其他的行业也早已人满为患,你已经挤不进去了。
而且,一个行业的发展,往往会带动相关行业的抬升,这就是所说的「产业链」。
近段时间,比较热门的事件,是医保亏空,部分高价耗材和药材停用。那么,这会带来什么结果?
试想,用户发现有购买保险的需求,但不知道该买什么,这时,是不是需要有独立保险代理人?
用户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,是不是需要有相关的自媒体,来帮助进行知识的普及?
用户需要获取资讯、交流,那么,是不是会催生相关的社区、产品?是否能有相关的搜索渠道?
再比如,大家都知道,AI是未来的趋势。但如果你还停留在「AI将取代许多人的工作」,那其实还是大众的思维。
你可以如何思考呢?很简单。人工智能的本质,是一种技术,它和互联网是类似的。那么,如何将AI落实到应用?它可以跟现在的什么行业结合起来?
我最近关注到一个产品,它想做的事情很有趣:通过AI和机器学习,将「知识」联系起来,构建一个互联网图书馆。
怎么实现呢?你进入这一个网站,搜索你想学的任何一个关键字(比如「区块链」),它就会用自己的一套算法,为你列出整个相关的知识图谱。
比如,它会告诉你:要学习区块链,你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了解它的本质、原理(信息论)、底层机制(算法)、业务前景(商业基础),等等。针对每一部分,它又会给你一些推荐渠道: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公开课,各种白皮书,PDF文档,科普著作,等等。
那么,在类似这样的「人工智能+」的产业链中,我们大家可以去抢占哪一个位置?我们能不能做基础培训和教育?能不能寻求业务结合?能不能做社区?能不能做渠道?
再比如,现在消费主义为何会盛行?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大家发现,把钱存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用,反正也买不起房……
那么,我们能不能去进行「消费升级」,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?能不能从体验、情感、归属感、安全感……等每个方面,为广大购买的人创造更好的价值?
再比如,一线城市和二、三线城市之间,永远存在天然的信息差。那么,我们也可以如何通过「打通」渠道,抹平信息差距,来从中获益?
另一方面,你会发现,这样做的时候,你实际上把自己摆在的,是一个「资源整合者」的位置。
在一个链条中,一种原因是供给,一种原因是需求,而你要做的,就是把它们整合起来,让链条能够运转。
如果说技术思维,是怎么样提高技术,做出更好的东西,那商业思维,就是如何让这些「更好的东西」,更高效地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,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。
这里面不存在好坏,但是,如果你一直采取的是前者,那不妨试一试,学习后者的思维模式。
举个例子,埃隆·马斯克在创办 SpaceX 的时候,他思考的,不是如何造出更好的火箭,而是如何把现有火箭的成本降低,使得太空发射的普及化成为可能。
因此,他做了两件事情。第一是精简人手,去除了繁冗的官僚体制;第二是重新设计火箭,从物料成本开始拆解、分析,砍成本。
怎么砍成本呢?比如,砍物料成本,复用现存技术,可回收,多级燃料对接减少相关成本……等等。
他并没有创造新东西,也没有提高系统的性能,而是对现有的系统来进行优化,去掉了冗余、浪费,让总系统变得更高效。
结果就是,太空发射,从一件需要倾尽国力的事情,变成了私人都能够承担的事情。
但是,去思考技术的应用和普及,寻找跟业务的结合点,发展一个商业模式,门槛要低得多。
在未来的十几年里,如果你执着于「技术思维」,你也许会遭到淘汰 —— 因为,行业永远都不可能缺有技术的新人。
更好的方式,是理解这个社会运转的模式,寻找自我能够产生价值、发挥价值的地方,投身到产业链里面,让产业链运转得更加高效。
趁还年轻的时候,多广泛涉猎,接触不同的领域,更全面地了解这样一个世界。这比什么都重要。
年纪越大,精力就会不济,思维也会固化。到时再去接触新事物,难度会大很多。
无论技术怎么样发展,市场、政策、社会环境如何转型,一切都有几率发生改变,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:那就是底层的思维能力。
简而言之:如何去思考问题,分析问题,如何去学习,如何去升级、拓展认知,等等。这些基本能力,永远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护城河。
商业思维,本质上,无非是(1)和(2)的结合而已。碰到新东西,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的原理,思考它可以如何跟别的事物结合 —— 就是这么简单。
而你越往下钻研、挖掘,扎根越深,你就会更有底气,去应对日新月异的大环境。
发现了新的商业机会,该如何去整合资源?如何去争取客户?如何去沟通利益关系人?如何去进行统筹?如何领导好团队?